学党史 铭党恩 |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
01
走进安顺场 聆听红军故事
第三党支部 蔡锐
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在这个特殊的年份,兴蜀公司党委组织开展“不忘初心再出发 奋进伟大新征程”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,让我借此机会走进安顺场,领略了红军在安顺场的风采。
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年红军战士过河的渡口,旁边立了一块“红军渡”石碑,随后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,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,一座纪念碑赫然挺立,碑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“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”格外醒目。碑体正面雕刻着巨大的红军战士头像,下半部是17名勇士冒枪林弹雨、战惊涛骇浪,强渡天险大渡河的浮雕,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,象征着红军必胜的信念和决心。纪念馆展览厅分为长征、大渡河战役、飞夺泸定桥、翼王悲歌、历史评述5个部分,陈列着红军用过的兵器、马灯等实物,生动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艰险时刻。
众所周知,安顺场以“翼王悲剧地,红军胜利场” 而闻名。“翼王悲剧地”摇身一变成为“红军胜利场”,这是对大渡河军事地理价值的肯定,也深刻地提醒世人,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,仍然是人,而非“天险”。当年的红军来到安顺场时,面对的情况与翼王石达开有些类似,确实是“千钧一发”、“命悬一线”,但红军靠一只小船、17名勇士就强渡大渡河成功,除了因为红军有藐视一切困难、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,更是因为毛主席审时度势,抓住了关键时机。反观石达开,先敌抵达安顺场后,坐失渡河良机,后在河水暴涨时几次强渡不成,又幻想“舍命以全三军”,结果全军覆没。这就是农民领袖和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天壤之别。
回顾兴蜀公司的历程似乎也有共同之处,兴蜀公司自“1+3”改革以来,依靠工程勘察、地基施工、地灾勘查设计这“三驾马车”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,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果,如同当年红军在根据地发展逐步发展壮大,但随着地勘市场的萎缩,加上自身固有的经营模式一直未有突破,传统业务强项在市场低迷的影响下,业务产值处于了瓶颈期,难以突破,经济压力逐年增大,同时地勘单位改革在即,我们也将面临自己的“长征”路,也站在了公司历史的转折点上。“立足新起点、开启新征程、抒写新篇章”是每个兴蜀人都要思考和面对的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的,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,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”。
历史已成过去,千万年不停流淌的大渡河,见证了多少兴衰成败。安顺场依然警示着后人要铭记先烈功勋,在传承中砥砺责任担当,在淬炼中坚定初心使命。
02
忆峥嵘岁月 思红军之苦
第八党支部 孙川
4月25日,我跟随着大家参与了此次“不忘初心再出发 奋进伟大新征程”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,让我有幸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,重温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。
走进纪念馆,跟着讲解员慢慢进入那段恢弘的历史:“翼王悲剧地,红军安顺场”作为天险大渡河唯一的渡口——安顺场,因两次风云际会而闻名于世。1863年5月14日,石达开率领3万太平军抵达安顺场;1935年5月24日,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抵达安顺场。两个历史故事的开篇惊人地相似,但结局大相径庭。所以我们看到安顺场门坊上赫然写着:“翼王悲剧地,红军胜利场。”
讲解员向我们介绍:“大渡河发源于青海,全长1100多公里,自北向南入石棉县境内,在安顺场突然折向东行。” 安顺场,也许注定要成为历史的转弯处。有人说翼王在这个地方的溃败,说明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,也许没有船,天气突变,河水暴涨,这些都是重要的失败的因素。但是,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红军领导人的声东击西之计,相当精妙,为强渡大渡河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尽可能安全的环境,不得不说红军当时的决策非常成功。在心里思索着,不知不觉已经落下队伍了,于是我快步的跟上了队伍,继续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……
或许属于我们的长征路
也正在悄然进行着
而我们却不自知
我们都在,活着的路上
依稀记得,前进的方向
在迷茫的路口,也希望明灯点亮
努力活成渴望的模样
穿越时光的过往
已不再是少年郎
没有了,年少的轻狂
已过了,梦想成真的奢望
负重前行的路上,我们也跌跌撞撞,
不只有雨露与风霜,我们也欣赏沿途的风光
在历史的长河里
不忘初心再出发,谱写党史新篇章
奋进伟大新征程,锻造基石新力量